什麼是「梟雄」?什麼是「英雄」?很多人容易把這兩個詞搞混淆,以為「梟雄」就是「英雄」,實際上不是一回事。
梟雄,是會飛的禽鳥,專橫跋扈而志在千里,可謂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梟雄,並非一個褒義詞,有時候還有貶低意味。英雄,則代表偉光正,無堅不摧又恪守道義。
三國人物當中,只有兩個半人可以稱為梟雄,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後來的司馬懿,還有半個是劉備。其餘者,最多算個英雄,如此說來,梟雄其實遠在英雄之上。也的確如此,因為要成為萬人之上的梟雄,必須具備常人不及的計謀,比如曹操、司馬懿、劉備這樣的人,志在天下又能夠玩弄天下於股掌之間,方稱梟雄。而英雄,只需要有氣魄和力量,比如關羽、張飛、孫策等人,不過是守城奪地,忠於其事,哪裡有氣吞山河的雄心?
梟雄是驅使別人的,英雄則是被人驅使的對象。
亂世梟雄,這個詞幾乎是為了曹操而造出來的。曹孟德「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一人負我」的專橫跋扈,無人能及。所以要論三國梟雄,曹操排第一。
當年劉備兵敗投曹營,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劉備舉了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益州劉璋等當世豪傑,曹操嗤之以鼻,余者如張綉、韓遂、公孫瓚等人,更是不值一提。在曹操看來,當世英雄,唯使君與曹耳。劉備嚇得手足發軟,卻是裝來騙曹操。所以劉備,足以算半個梟雄。
曹操臨死之際,就看出司馬懿的不尋常。奪曹家天下之人,必出司馬氏。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司馬懿繼續隱忍裝孫子,曹丕一死,大權旁落,司馬懿裝病擺了曹真一道,搶來軍政大權,生殺予奪,大有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風範。所以司馬懿,可以算得上梟雄第二。
孫權能算梟雄嗎?孫權沒有一城一池地打過江山,不過是仰賴父兄孫堅和孫策的餘蔭,守成而已。雖然雄才大略,也就算是個拔尖兒的英雄人物而已。
如果說梟雄是專為曹操造的,那麼與之相對,英雄似乎專意來形容關羽這類人物的。排名論座,可以說一流的英雄,二流的英雄,但是始終不是梟雄。余者呂布、張遼、魏延這些人,匹夫也好,英雄也罷,離「梟雄」的境界未免遜色了好幾個檔次。
周瑜、孔明、張昭這些人,也算是一時風流人物。可稱英雄,算不得梟雄。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
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太監曹騰的養子,雖然曹操從小就錦衣玉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此等家世和出身令曹操在大庭廣眾之下多次受辱,因為東漢的衰落,人人都認為太監是始作俑者。作為大太監的孫子,曹操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清流們泄憤的對象。
曹操年紀輕輕的就被舉為孝廉,並且很快就被朝廷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因杖斃了大太監蹇碩的叔父而被下放到頓丘縣當縣令,後因剿滅黃巾判亂有功,又被朝廷任命為濟南相,曹操無論是在洛陽,還是在頓丘和濟南,都是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為民辦事,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東漢的朝廷中樞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曹操屢屢得到不公正的待遇,為此曹操放棄了做治世的能臣,轉而開始謀求做亂世的梟雄。
當漢室的天子劉協被李傕郭汜等人挾持,無家可歸時,天下割據的諸侯之中,曹操是第一個想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雖然劉協不甘心做傀儡,也進行過多次的反抗,但是他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因為有了漢室的天子,曹操成為了名正言順的王師,由此開始打著天子的旗號號令天下,討伐不臣。
曹操是那個時代,最有實力,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可惜的是因為赤壁一場大敗,使其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最佳機會,如果在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沒用急於南征,而是先發展和壯大一下南征必備的水軍,待時機成熟之時,再一鼓作氣拿下江南,或許東漢末年天下的走勢又是一番景象了。
梟雄一詞,指的是驍悍雄傑之人,猶言雄長、魁首,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通過意思介紹,我們可以知道梟雄有多種意思,一是兇狠專橫之人,二是強橫之徒,三是驍勇雄豪之人。那麼在三國中有哪些人物配得上梟雄二字。
提到三國裡面的梟雄,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曹操,因為曹操被《三國演義》塑造太成功了,讓人覺得他不僅是梟雄,還是徹頭徹尾的奸雄。《昭明文選》中說到:「而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摧撓棟樑,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可見曹操被人認為是兇狠專橫之人,梟雄一詞對曹操來說是貶義的,但他配的上是梟雄。
除了曹操是梟雄以為還有誰是呢?這個人就是劉備,可能你會感到驚訝了,劉備他不是仁義之人嗎,怎麼會被稱為梟雄呢,曹操被稱為梟雄大家肯定都贊同,劉備被稱為估計就有點不能接受了。但是劉備的梟雄帶有褒義,在《三國演義》中這樣說到:「劉備世之梟雄,久留於此,後必為害,可就今日除之。」說明劉備太厲害,是雄豪傑出的人物,不儘早斬草除根是會留禍害的。連周瑜也說過::「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可見劉備此人野心與報負之大,所以劉備也配得上。
這三國裡面,真正能配得上梟雄的就是曹操與劉備呢,因為他們倆的抱負與能力最強。孫權只能算的上是英雄,因為就志向抱負,還是文韜武略,以及後世知名度來說,孫權都在曹操、劉備二人之下。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說梟雄論梟雄,亂世出梟雄!把時間節點規定到三國,說到梟雄,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多是曹操,若真以亂世梟雄的標準來說的話,曹操是不是梟雄,是有很大的討論餘地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梟雄往往指深諳世道又不按常理出來的時代英雄人物,當然與英雄又有本質的區別。英雄的作為往往能夠符合社會大道,漢代以後主要指符合傳統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
梟雄恰恰相反,講究的就是超出三界外里,不在五行中的遺世洒脫,「梟雄」二字組合在一塊本就已經超過一般的文化範圍。
英雄就英雄,非得出個「梟雄」,「梟」本身指的是一種夜行性動物,神出鬼沒,為常人不能察覺;「雄」則是指那些能夠在事業上、為人處世上超越常人的人。
這倆字組一起,既說明了該人物的「出類拔萃」,又說明了這種異於普通人理解的過程。
照此類推,曹操絕對稱不上梟雄,為什麼?完全不符合定義,後來人對他還有一個稱呼――奸雄。這個倒頗能符合常人口味,「奸」與「忠」相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不忠不義、大奸大惡之舉,這樣說曹操倒是十分貼切。
當然,如此以來曹操的形象就很容易被歸類到反面,但就從曹操所處的三國來看,他的做法並無可厚非,時代效果決定歷史定位。
歷史評價不過是後來人按照一定的標準給人貼標籤罷了,不必過於認真。
要說三國誰稱得上「梟雄」,說出來可能為人所不恥――呂布,這個人先是認董卓為乾爹,後來在他的引導下,董卓被點了天燈,再就是投靠劉備,然後背後捅刀子,搞得劉備連個安身立命的雞窩都沒有。
最後又想故技重演,被「奸雄」曹操識破,最終喪命。
呂布一生放蕩不羈,不按套路出牌,非常符合「梟雄」的定位,特別是他亂世之中有奶便是娘的混世思維,簡直不要臉到家,讓人大跌眼鏡到家。
他與貂蟬的戀情也是一波三折,無疾而終,這些事情歸結到一塊,就三國來說,呂布才是當之無愧的亂世梟雄!
曹操,劉備,孫氏三兄弟,袁紹,袁術,司馬懿,劉表。
都算得上是不世出的梟雄,今天我們不說這些耳熟能詳的,我們來說一下最早看透天下的大勢的一位梟雄。
劉焉。
劉焉,漢景帝第四子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裔,因漢室宗親的身份(和劉備不同,人家是根正苗紅的),得以擔任郎中一職。後因老師祝恬去世而離職,在陽城山講學教授。又因「賢良方正」,被推舉到朝廷做官,歷任雒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中平五年(188年),劉焉目睹漢靈帝朝綱混亂、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議說:「刺史、太守行賄買官,盤剝百姓,招致眾叛親離。應該挑選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員去擔任地方州郡長官,藉以鎮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請充任交州牧,意欲藉此躲避世亂。
聽到劉焉的建議後,漢靈帝覺得很有道理,批准了。
這就是著名的「廢史立牧」政策。
這一政策造成了諸侯林立,藩鎮割據。如果說,刺史、太守等人還能夠受到朝廷控制,而州牧就基本上不聽朝廷的話了。以至於到了後來,曹操居然敢公然綁架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長達24年之久。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漢朝四百年基業的毀滅,三國割據局面的形成,都是拜劉焉 「廢史立牧」 這四個字建議所賜。
當然,他劉焉本人就是這個政策既得益者。當時天下大亂,劉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據一方。於是他自告奮勇充任交州牧。
走到半路上時,聽到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心裡一股激靈,馬上向朝廷打報告,申請去做益州牧。朝廷找准,任命劉焉為監軍使者、益州牧,封為陽城侯。
在那以後,劉焉父子在益州苦心經營20多年,將益州變成了他們的獨立王國。當中原陷入連年戰亂的混亂狀況時,唯獨益州獨善其身,基本上沒有遭到戰亂影響,成為一片難得的「桃花源」,連諸葛亮都忍不住贊為「民殷國富」,向劉備提出奪取益州的戰略建議。
於是,212年,劉備和劉璋反目成仇,大舉進攻益州。經過兩年多惡戰,終於迫使劉璋投降。214年,劉備成了新的益州牧。7年後的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立國號為「漢」,年號「章武」。
正如侍中董扶所預言,益州果然有了天子之氣。只不過,這天子不是劉焉,也不是劉璋,而是外來的劉備——假如劉焉地下得知,該作何感想?
又是一對虎父犬子啊。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以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