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故事 1
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人物与朝代不如换过几何,有些人一逝而去,没有留下一点这个世界有他存在的痕迹,而有些人生命很短暂,却在我们心中大点绽彩。
《中华美德精选》这本记录了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人,平凡的是他几是茫茫人海一粒小小的沙子,不平凡的是他那显示中华美德的品质。
像寇准摆宴这个故事讲述当朝一个宰相寇准过生日,既是宰相,哪有谁敢不送礼啊!官员们都来祝贺送礼,挤满了整个房子。可寇准的奶奶却向寇准说起了她原来的艰苦日子,提醒他只铺张。寇准大彻大悟,取消了这场寿宴,只这一件事就说明两种美德、一是不要浪费二是节约。这个老奶奶她虽年老衰迈,但他却能坚守着中华美德,值得别人对他称赞。
但是与其称赞她,不如为自己喝彩,难道当你有当官的亲戚过生日时,你不会在旁边劝谏他吗?我想你肯定会劝他少铺张,多节俭一些,这些也是你遵守中华美德的“证据”啊!
或许你们会说那些是大官的事,与我们无关,那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们听过吧?孔融只是一个小孩子,小孩子面对美食肯定是不能抗拒的,但是他在面对那些梨时,能够先想到别人等别人把梨挑选好了,才去拿最小的。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啊!却能想到他人,他或许微不足道,但是这个精神美德同样值的我们学习。
《中华美德精选》他让我学会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如:机智,好学,勇敢,正直等等,这些美德可以滋润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
如果你能遵守这些美德,那么你就是最美的,就是最值得令人尊敬的!
中华美德故事 2
羲之墨池
王羲之七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一直学习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中华美德故事 3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岳母刺字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中华美德故事 4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
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中华美德故事 5
晏殊求换试题
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张文节就把他向朝廷推荐,皇上召见晏殊到朝堂下。这个时候皇帝正好亲自主试进士,就命令晏殊一同应试。晏殊看了看试题。他对皇上说:?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做过回答,我还保存着答卷,请求换一个题目。?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诚实。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找好日子举行宴饮。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于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并且通宵达旦地,惟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地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游嬉,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的话也一定去,只是没有钱所以不能出去罢了。?皇上更加地喜欢他的诚实。
中华美德故事 6
前几天,我发现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华美德故事》,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觉得其中《孔子好学不倦》让我深受启发。
《 孔子好学不倦 》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的好学精神。孔子都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琴。他与别人学琴不一样,别人都是迫不及待地想学新曲子,往往一首曲子只学两三天。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一连就是10天,明明已经弹熟了还是不肯换新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但要把新曲练熟,还要通过曲子的旋律来猜测作者人的人品、个性,精神甚至外貌。孔子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老师。
看到这里,我感到十分惭愧。有一次,妈妈给我买的复习资料,我碰到了一道难题,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时,我想起来参考书后面不是有答案吗,抄一下不就完了,再说爸爸妈妈刚好出门了。第二天妈妈给我检查时发现了这道难题,又对对答案看到我做对了,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便把我叫到身旁,让我说出这道题的过程,我哪会呀!那天挨揍是少不了的。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这件事,它提醒我: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要虚心向会的人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成长的阶梯,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奉献。
中华美德故事 7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去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有父亲,怪可怜的,所以格外疼爱他。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生活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到家里来,办了个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一起在家里的学堂上学读书。外公是个非常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了规矩,谁要是无故完不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时问,大家都忘记了做老师上午布置的作业了。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家规,每人打了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的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不作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的很好,表兄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表兄都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我自己,应该也按照规矩,挨二十大板才成。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噗哧?一声笑了出来。皂甫绩一本正经的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了,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被皇甫绩这种诚心改正错误精神感动丁。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下。后来皇甫绩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下养成的信守诺言、用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巾享有很高的威望。
中华美德故事 8
今年2月至3月,我读了一本有知识性的书,名叫《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有八部份,共六十八个有趣的精美的中华历史故事。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浩然正气的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认罪的董宣、互相友爱的孔融,还认识了聪明善良的曹冲。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特别是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文天祥他生活在我国南宋时期,他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仍然忠贞不渝,宁死不屈,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以他自身壮举谱写的“正气歌”永垂不朽。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特别多,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爱国、正直、勤学、仁爱、机智、诚信、重孝等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继承这些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华美德故事 9
海瑞惩恶
海瑞是明代著名清官,他在淳安任县令时,当时奸相严嵩正得势,气焰非常嚣张。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胡宗宪有个无恶不作的儿子,倚仗父势,到处非作胡为。一天,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浪荡公子窜到淳安闲逛,并派人叫海瑞安排食宿。胡公子的恶名海瑞早有所闻。他想了一下,关照专管接待的驿站官员说:?他们不是奉公而来,照规矩可以不接待。不过他们既然来了,就让他们住下,一日三顿便餐即可。若他们胡作非为,及时报我。?胡公子一伙在淳安住了一天,便传来消息,说这帮人抢掠东西,调戏妇女,闹得城里鸡犬不宁。海瑞脸上不动声色,心中却生了一计。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饭时,桌上只摆了三菜一汤,而且无酒。胡公子便破口大骂。驿站公差辩解了几句,胡公子不由分说便命随从将他捆绑起来,吊打一顿。海瑞大怒,命衙役将胡公子一帮人捆到公堂受审。胡公子一见海瑞,不肯下跪,高叫:?我是胡总督的儿子,要让我父知晓,轻则革职,重则性命难保!?海瑞哈哈大笑说:?总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严太师多次夸奖过的廉洁奉公之人。??知道就好,赶快松绑,给我赔罪!?胡公子趾高气扬地说。海瑞忽地沉下脸道:?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会如此胡作非为?你哪一点像胡大人家的人!你是谁家的恶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败坏胡大人的名声??说罢让衙役重打胡公子40大板。胡公子的一个家奴忙跪下说:?大人息怒,我们出游有老爷的亲笔信,可不是冒充的。?海瑞狠拍了一下惊堂木:?大胆小贼,竟敢伪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胡公子一伙人,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求饶。海瑞立即给总督府写了公文,说有一起冒充胡大人亲属的案件,要求严办,接着派人押着犯人连夜赶往总督府。人押走,县吏们很为海瑞担心,因为他们都知道,胡公子确实是总督的
儿子,海瑞说:?正因为是真的,我才说他是假的,不以真当假,岂可打他40大板??众人恍然大悟。胡宗宪看了海瑞呈上的公文,又看看被打得遍身麟伤的心爱的儿子,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中华美德故事 10
看了一我本书,书名叫〈〈中华美德故事〉〉。书里内容很多,比如:尊敬师长、爱国爱民、谦虚礼貌、刻苦学习、尊老爱幼等等。但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期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呢?子路想,要是翻过几座山到亲戚家里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见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老。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有一次,我正穿着一条裙子在看电视,妈妈在外面看书。突然,我感觉很口渴,便大声叫:“妈妈,帮我洗一点葡萄再拿过来。”过了一会儿,妈妈果然送葡萄来了。现在想想我和子路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更不要说孝顺了。
我想对那些乐于助人说:谢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而美丽。
我还想对那些保护花草树木的人说:谢谢你们,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如些美好,你们是美的使者。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记住这句话,我会努力学习,争取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华美德故事 11
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其中的《曾子杀猪》让我印象最深刻。
文中主要介绍了,有一天,妻子要去市场买东西,为了不让儿子跟着,便跟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去市场买东西,回来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便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十分不舍,便请求他不要杀猪,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言而无信,既然答应了儿子,就不要后悔。”于是曾子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办到。以前我常常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情也不能及时做到,为这事没少被老师、妈妈责骂。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出去玩,我答应了回来之后要写一篇日记,可是我却没有写,一拖再拖,企图蒙混过关。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呀,古人曾经说:“言必信,行必果。”我决心要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个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中华美德故事 12
前不久,我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中的爱国篇。其中,《大禹治水》这篇历史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天下发了大洪水。大禹的父亲鲧被派去治水。但由于鲧治水不利,大禹继承了父业。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遇到了种种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三次路过家门,他都没有进去一次。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治水成功,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大禹坚持不懈,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令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我想: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习大禹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遇到了难题,不应该退缩,而是要迎刃而上,以问同学、问老师、上网查等办法解决。在培养兴趣爱好时,也要坚持下去,要不然肯定是一事无成。在舍小家、顾大家方面,一部分干部做得很好,一部分则有愧“人民公仆”的称号。比如,在512大地震时,有些干部在不知家人死活的情况下仍然在全力救援受灾群众。可还有些当地干部,为了中饱私囊,在灾后居然贪污救灾物资,搜刮当地人民财产,难道他们就不愧疚?难道他们就不脸红?我真替他们害臊!
我暗暗立志,一定要以大禹为榜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长大后,时刻牢记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美德故事 13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美德故事 14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我国就已经出现“美德”的行为.。到了古代时期,我国的“美德”
行为就不断的扩张,有很多的文人,他们让现代的我们懂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品德情操小故事的系列动画片,每集讲述一个人物都有为人类科学做出贡献的,能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能了解人生中具有的品质。
“少年柳公权”.在唐代时期,一位书法家柳公权让我们知道了要虚心向人求教,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帮助你,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好。在《少年柳公权》中主人公柳公权就是因为骄傲.自大,才不肯虚心接受一切对他的批评,这是不好的品质。我们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接受,这才是最好的美德精神。
还有一些战争人物,林则徐,这一位是我国历史优秀的人物,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忽归,让我至今不忘,他让国家走上正轨,让国家在重要的危机面前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他的传统美德让人赞叹不已。
还有些让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发奋好学”,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映雪的孙康,请鱼志长的.徐悲鸿,立志学医济世的扁鹊……他们都是在困窘的生活,简陋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
上列讲述的历史人物们,都是让我们可以永远记住的“美德”人物,他们能让我们更了解.知道,我们要具有的道德品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使它成为新中国的精髓和精神财富。
中华美德故事 15
寒假里,我看了《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它给我了很大的启发。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孝子,也是著名的“二十四孝子”之一。黄香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夏夜,天气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黄香的孝敬之心温暖了父亲的心。后来,黄香孝敬父亲的故事被写进了《三字经》里,“香九龄,能温席”写的就是这个故事了。
大家想想,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就知道要孝敬父母,更何况我们这些当代的少先队员呢?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做他们的.榜样啊!可我们一个个都是娇贵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个个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爸爸妈妈把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我们在手上怕摔了,因此,我们都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爸爸妈妈煮了可口的饭菜,我们还嫌不好吃;看到了别人有了漂亮的东西,我们就吵着闹着,非买不可;家里的活用不着我们亲自动手,爸爸妈妈自己会干;房间里乱七八糟的,爸爸妈妈也会帮我们收拾干净……我们简直成了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了!
对照黄香,再看看自己,我真感到惭愧呀!我们从来不想想父母有多么辛苦。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还跟爸爸妈妈吵架、顶嘴,真是不应该啊!今后,我也要像黄香那样:再也不跟父母发脾气了,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自己做;在学校要认真学习,关心他人,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我要努力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