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大地上便兴起了一股考古热潮。在发现大量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著名考古学家。
李济
李济(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济之,湖北省钟祥县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最早独立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学者,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于1924年已开始从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郑对春秋铜器出土地点进行调查清理。1926年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的序幕。1929年开始主持发掘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工作,经过十多次的发掘,收集了大量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开展田野调查发掘的同时,李济也注重对田野考古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这不但使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项发掘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而且也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学术上,李济主要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了专题和综合研究,尤以对殷墟陶器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最为突出。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年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后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潜心研究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始于1928年。1929年便先后出版《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从甲骨卜辞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商代社会,如古代婚姻发展、天神上帝观念的起源、奴隶、天文历法、农耕生产、货币贸易及音乐艺术等,涵盖了商代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问题。1933年出版的《卜辞通纂》和1937年编辑的《殷契粹编》,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考释,受到学术界极大的重视,至今仍是甲骨学和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郭沫若在金文和青铜器的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他科学地概括了中国青铜器时代的发展,并进行了初步分期;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开创性地把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应用于商周青铜器研究,取得了突破的进展。郭沫若大胆地将新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对古代历史和文物考古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大胆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