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有麒麟的官服补子(清)一品武官穿着
Unknown Artist (Copyright)
麒麟是一种中国神话中的生物,通常被西方人翻译为“中国的独角兽”。虽然这个翻译可能暗示着一种独角生物,但麒麟通常被描绘成拥有两只角。这种翻译的合理性在于,像西方的独角兽一样,麒麟也被认为是纯洁和仁慈的。麒麟是一个罕见的吉兆,预示着美德、前途光明和卓越领导。
纵观历史,麒麟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无处不在。麒麟与龙、凤、龟并列,是四大灵兽之一,象征着繁荣和长寿,具有神圣的地位。麒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文献,这种受人尊敬的生物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是一个贤明统治者得到上天认可的标志。它与哲学家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的联系凸显了它作为吉祥象征的重要性。麒麟的意象在中国各个朝代都很受欢迎,它同样在其他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流行。
经典文献中的麒麟
在《礼记》(成书时间不详)中,麒麟与凤、龙、龟并列为四大瑞兽,通常被称为“四灵”(《礼记·礼运》)。这些神圣生物中的每一个都象征着不同的美德,这些美德被认为对于成功与和合至关重要。通常来讲,龙象征着权力和力量,凤凰象征着重生和优雅,龟象征着长寿和坚定,麒麟象征着繁盛和正义。它们共同传达着吉祥和平衡的寓意。
关于麒麟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
《山海经》(约公元前 4 世纪)是一部关于异域的神话地理著作,其中提到了几种独角兽,但没有明确指出哪一个是麒麟。已知最早在古代文献中提及麒麟的记录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即西周时期。麒麟出现在《诗经》中,又称《诗》或《诗三百》,据说由孔子在公元前5、6世纪整理、筛选、编纂而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收录了 300 多首诗歌和歌曲,其中一些被认为创作于约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前 500 年之间。相关篇章《麟趾》位于反映普通民众心声的部分末尾(即《国风·周南》的最后一首)。以下是伯恩哈德·卡尔格伦(Bernhard Kalgren)1950 年所译的《麟趾》:
The feet of the lin! You majestic sons of the prince! Oh, the lin!(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The forehead of the lin! You majestic kinsmen of the prince! Oh, the lin!(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The horns of the lin! You majestic clansmen of the prince! Oh, the lin!(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这里,“麟”指的是麒麟,其典型的身体特征被比作贵族君子。Karlgren称这首歌为“一首简单的狩猎之歌,一首欢乐的感叹”,并暗示这首歌最初是关于一种真实但罕见的动物,比如一种鹿,后来变成了一个奇幻的传说。在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对同一首诗的翻译中,他注意到麒麟有鹿的身体、牛的尾巴、马蹄、独角和鱼状鳞。麒麟的脚不用来伤害任何生物,即使是草;它从不用头撞人,也不会用角攻击人。作为一个流行和直白的翻译,这些说明经常被引用,并表明麒麟天性非常和平和仁慈。
铜麒麟 北京颐和园
Sanctu (CC BY-NC-SA)
公元前 5 世纪,在《春秋》这部鲁国编年史中,我们再次见到了麒麟,仍被简称作“麟”。这部编年史记载,在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有人捕获了一只麟。后来的学者对此事进行了分析,并赋予其重大政治意义,或许孔子本人在编纂《春秋》时也是如此。
摘自詹姆斯·莱格译的《中国经典》,第五卷,1872年,第832页(译者标注的方括号):
[公爵]在位第十四年春天,[一些]猎人在西部捕获了一只麒麟。
孔子与麒麟
学者们从不同象征深度的层面解读了这些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 4 世纪,《春秋》的注释就对麒麟的出现以及其被捕获后的死亡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和细节。一些学者认为,麒麟的出现是孔子本人认为意义重大的奇迹,并给出了以下细节。(这里说的应该是《公羊传》的观点)在孔子晚年,麒麟被猎人捕获,也有人说,是被樵夫捕获。这只麒麟受伤了,人们认出它与众不同,便把它带给了孔子。孔子认出这是麒麟后据说垂泪,认为麒麟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并因伤而死是个不祥之兆。麒麟本应在河清海晏时出现,象征着繁荣昌盛,但此时却出现在孔子认为失范的统治之下,他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时期。据说孔子把麒麟的死亡视为自己即将离世的征兆,也认为周朝已失去天命,不再有统治的合法性。两年后,孔子去世了。
《孔子像》(唐)吴道子
Louis Le Grand (CC BY-SA)
据传说,孔子出生前一只麒麟也曾出现在其母面前,有些记载称麒麟还口衔玉书。正因如此,麒麟进而与大圣的诞生和逝世联系在一起。(出自王嘉《拾遗记》)
外貌
历史上对麒麟外形的文字描述各不相同。一些人赋予麒麟一个鹿的身体,牛的尾巴,最常见的是分蹄,龙头和鳞片,有时身体发出火焰。虽然一些现代评论家用这一点来给麒麟贴上“嵌合体”的标签——从艺术史上看,麒麟是其他生物的混合体,但这似乎是一种误解。不如说是,它借鉴了各种人们熟悉的生物的特征,以显示麒麟是多么的神奇和罕见。在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核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外表。从雕塑到绘画,从陶瓷到刺绣,麒麟在历史上一直很受欢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物理特征的表现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和象征意义却保持不变。
绘有麒麟的官服补子(16至17世纪初的明代)公、侯、伯和驸马穿着
unknown (Copyright)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颐和园仁寿殿前有一座巨大的青铜麒麟雕像。它有着龙头、双角、分趾的蹄子,其粗壮的鳞甲覆盖的身躯还散发着火焰。类似的双角、有鳞和分趾的麒麟形象在1453年至1662年期间被用作一品武官官服补子上的图案。(有误,见图片注释,明代一品武官补子图案应当是狮子)在明朝(1368 - 1644年),麒麟补子被用以表明与皇帝关系密切,而武官官服上使用麒麟图案可追溯至唐朝(618 - 907 年)。学者詹姆斯·C·Y·瓦特指出,即使在同一时期,麒麟补子图案在外观上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它们是根据穿着者的个人喜好定制的。这种差异在南京魏国庄靖公徐俌(徐达五世孙,长期守备南京,1517 年去世)墓葬出土的补子中可见一斑。其中有一枚特别有趣的补子,上面的麒麟形象类似传统麒麟,但脖子却很长。与明朝的长颈鹿画作相比,可以明显看出麒麟的形象受到了长颈鹿的影响。
长颈鹿被当成麒麟
在明朝时期,永乐皇帝(1403 - 1424年在位)于1414年收到来自孟加拉苏丹赛夫丁·哈姆扎·沙阿的一只长颈鹿作为礼物。人们认为这是一只麒麟,是预示永乐皇帝公正统治的吉祥征兆。中国海军将领和冒险家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期间进行了七次外交航行,他带回了许多奇珍异宝,其中包括这只此前从未在中国出现过的长颈鹿。许多人认为到来的长颈鹿是吉祥的麒麟,因为它温顺的举止和独特的外形符合了人们对麒麟的想象。这种罕见的生物确实让一些人觉得《山海经》一直以来都是正确的。因此,长颈鹿麒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形象,并成为国际外交中的一个工具。
《瑞应麒麟图》(明)
Unknown Artist (Copyright)
麒麟的影响力超出了中国。在日本,它被称为kirin,在韩国,它被称为girin。有趣的是,在日语和韩语中,麒麟和长颈鹿的词是一样的。kirin和girin的象征意义和外观与中国的麒麟相似。在日本,麒麟啤酒的商标描绘了一种著名的独角麒麟,该啤酒自 1888 年开始销售。在韩国,girin可以有鹿状的皮而不是鳞甲,但保留了麒麟的火。越南的Kỳ Lân与麒麟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吉祥的象征。
更广泛的文化和现代诠释
麒麟作为一种好运和庇护的象征可以被纳入家庭风水布局中,以促进人与天地的和谐。那些期望有孩子的家庭可能会摆放麒麟的图像,祈求他们的子女能拥有远大前程,尤其是在通过教育或晋升官职来取得成功和地位方面。这种寓意着高地位和成就的例子,除了补子外,还有西汉时期(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 9 年)建造的“麒麟阁”。这座宫殿里陈列着经皇帝认可的十一位中兴功臣的画像,象征着一种对他们的成就的崇高敬意和荣耀。
绘有麒麟的瓷盘(元)
Rijksmuseum (Public Domain)
在农历新年等节日和庆祝活动期间,可能会表演麒麟舞——一种与武术有关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者穿上色彩缤纷、装饰精美的服装,通过模仿麒麟的动作祈求风调雨顺。事实上,某些形式的麒麟舞正在现代复兴。另一种现代对麒麟的看法是在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的秘密》中,其中保留了中国神话的一些传统方面。
结论
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帝王的象征,再到当代的媒体作品,麒麟都体现了仁慈的永恒价值,并代表着德政。在古代文献中的描绘以及在节日中的作用,凸显了它作为好运和正义象征的重要性。麒麟作为四大吉祥兽之一的地位以及与孔子的关联,进一步增强了它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如今,麒麟的形象在舞蹈、艺术、风水和娱乐中蓬勃发展,这反映了其在亚洲许多地区的持久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