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陪产假规定是多少天2024年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无明文规定陪产假的长度。
各省份的关于陪产假的相关政策有所差异。
据最新统计,已有全国二十九个省级行政区正式确定了陪产假的期限,其中,短则七日,长则逾一个月。
大部分地区在陪产假期间仍保证员工正常领取薪资和奖金。
目前来看,陪产假期限最短的两个省市分别为天津和山东,均为七日;紧随其后的则是上海,其陪产假长达十日;
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广东、海南、重庆、贵州、青海在内的多个省份的陪产假均设定为十五日;湖南与四川两地的陪产假则为二十日;内蒙古、广西、宁夏三地的陪产假则为二十五日;至于安徽和陕西两地,其陪产假则视乎夫妻双方是否异地生活而有所区别。
安徽明确规定,男性享有十日的护理假期,若夫妻异地生活,则护理假期延长至二十日;陕西则规定,男性护理假期为十五日,如夫妻异地居住,则给予男性护理假期二十日;甘肃、云南以及河南三地的陪产假则可长达一个月。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三十日的奖励假,男方享受十五日的陪产假。在规定假期内照发工资,不影响福利待遇和全勤评奖。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六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延长女方生育假6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20天。生育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三条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妇女,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其配偶享受15天护理假;产假和护理假视同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三条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生育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产假六十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十五日。假期工资和奖金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山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五条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30日;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女方在享受国家和本省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奖励延长产假60日,男方享受护理假15日。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待遇。
《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五条符合法律和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六十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七日。增加的产假、护理假,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七条对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给予以下奖励:
(一)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基础上,延长产假六十天;
(二)男方享受十天护理假;夫妻异地生活的,护理假为二十天。
职工在前款规定的产假、护理假期间,享受其在职在岗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
《天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二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男方所在单位给予七日护理假,女方所在单位增加生育假(产假)三十日;不能增加生育假(产假)的,给予一个月基本工资或者实得工资的奖励。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生育保险的规定执行。
《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条2017年1月1日以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下列福利待遇:
(一)女方法定产假期满后,享受三十天的奖励假,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并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给予其他优惠待遇;
(二)男方享受十五天护理假,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照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五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女方增加产假五十日,同时给予男方护理假二十五日。休假期间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其工作单位不得扣减。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七条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产妇,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60天,并给予其配偶25天护理假;产假和护理假视同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一条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十五日;符合本条例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产假延长为一百五十八日至一百八十日,男方照顾假为十五日。婚假、产假、照顾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晋升。
《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公民,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七天。
二、合同上写了两年后才有产假违法吗
本公司的劳动合同确实存在违规之处。
对于女性员工来说,产前休假乃其生理权益之体现。
产前假期自孕妇预产期前15日起算,共计90个法定工作日。
如果在此期间因身体状况问题需要体息,可向医师寻求书面医疗建议,随后向公司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方可休息。
切记,申请产假时务必确保有人签字确认产假以及相关文件,以免被误解为无故离岗或旷工行为。
若贵公司试图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您有权提起劳动仲裁申诉。